提出這個問題的不僅是學姿勢的社群成員,還有沒有加入,目前只是觀望狀態的網友。
作為學姿勢的創始人,俺可以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上岸研究所的意義:
聚合一群負債的人,討論上岸辦法。
那么,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組織?
索引
校園金融的輿論環境
國內的校園金融環境非常糟,壞到就算是正規的金融機構銀行為了不觸動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的神經,都將“大學生信用卡”改成了故意模糊定位的“校園卡”。
而罪魁禍首除了挖坑的網貸公司外,也和推波助瀾者脫不了干系,他們的收入和點擊量、廣告轉化掛鉤,如何吸引人,他們就如何寫。
這里不妨分析一篇營銷號寫的2018年1月29日武漢理工碩士畢業生羅正宇自殺的文章:
有人說,強烈的自殺念頭只會持續幾分鐘,只要熬過了那幾分鐘,就能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去優雅的咖啡廳里享受一杯甜甜的咖啡。
然而,25歲的羅正宇卻因為5萬元的欠款,并沒有熬過這幾分鐘,2018年1月28日,武漢市最冷的那幾天里,他走向了小旅社3樓,以自殺草草的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他死后,有幾家媒體陸陸續續報道了這件事,但最終卻也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一個因為網貸而死的大學生,有點咎由自取的成分,比起貿易大戰這種關乎民生的國際性話題,又顯得太小眾。
作者在第一段就在渲染悲情氣氛,并告知讀者這是個沒什么人關注的小人物,試圖引發草根階層的共鳴。
實際情況是,在這篇刊發于3月25日的文章出來前48天,新華社就已經報道過。
這篇文章的讀者絕大多數不是傳媒界的人士,沒有新聞素養,不太可能去查證。
在首段奠定整體基調后,文章又引出了兩位關鍵人物,自殺者以及他的父親:
他50歲年邁的老父親,在警察通知之后,從打工地浙江紹興趕來,見了兒子的遺體。
警察給他看了監控錄像:自殺當晚,羅正宇穿戴整齊,曾獨自一人在樓道內上下徘徊,凌晨3時40分以后,他上到三樓平臺后,再未下來。
50歲的羅父看著錄像和遺言,幾次老淚縱橫。
很難想象,究竟要經歷什么,211理工大學碩士畢業,本有著光明前途的他,會選擇在一家小旅館當中自殺。
對羅正宇離去,他的家人始終想不出答案。死去的人終于一了百了,而活著的人,卻要永遠帶著這個無法破解的謎題,度過接下來的余生。
倒敘寫法,問題不大,但最后一段多余了,“他的家人始終想不出答案”是作者站在羅正宇父母的角度設想的,而非來源于實地采訪的真實心理活動。
– 01 –
死于網貸?
羅正宇的全部遺物,除了一個只有一張身份證的錢包外,就是一部價值千元的智能手機。
家人檢查其手機時發現,支付寶中只剩下七毛一分錢。除此之外,金融理財欄里還有13個網貸APP,總計欠款近5萬多元。
不過,這5萬元的網貸,和網上的傳言并不一樣,這些不是高利貸,大多數屬于正常利息范圍內的欠款。即使違約,日后想要還款,也不會讓人無法承受。
真正的高利貸大概有一萬塊左右,這些借款通過微信轉賬的形式交易,利息和手續費非常驚人,其中一個叫“天譽金融”的曾跟羅正宇聊天稱,5000元起步,7000元到手5000元,七天還7000元,年化利率達到了2160%
羅正宇的死,或許和高利貸不無關系。
不過,要說7000塊的高利貸逼死他,說實話多少有點以偏概全,既沒有暴力催收也沒有裸條,很難說這筆借款當時對他產生了什么實質性的傷害。
從這段開始,作者將吸引眼球的包袱一個個拋出來了,高利貸、暴力催收、裸條這幾個新聞熱點詞匯挨個蹭了一遍。
并且,5萬元加上這1萬元的高利貸并不是一個天文數字,以他的學歷,想要振作起來,討回公道,償還債務并不是問題。
并且,作為一個25歲工作過近一年的研究生,對于高利貸有多可怕,他或許也并不是不清楚。
甚至按照報道的某些細枝末節可以猜測,在借這幾筆錢之前,他早就已經清楚自己并不會還錢了。
也就是說,在借高利貸之前,他已經萌生了死意。高利貸是部分原因,卻遠不至于導致他選擇自殺。
在他死之前,經歷的那大約1年無所事事,沒有合適的工作,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的流浪生涯,或許才是他自殺的深層原因。
作者個人做了一些猜測,并開始夾雜私貨。
一篇正經的新聞報道還原事實真相就夠了,自殺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只有當事人自己才可能清楚。
作為事后諸葛亮的鍵盤俠記者,這么費心去猜測自殺原因目的就很奇怪,不像是真正想剖析悲劇發生的原因,更像是為了推進文章進入下一段而設。
– 02 –
死于工作?
25之前,羅正宇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是農村長大,但是他從小到大就成績優秀,以近600分的成績考上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專業,6年本碩連讀后,順利進入到武漢一家央企工作。
簽約后,他被外派到杭州一項目工地上鍛煉,每月工資扣除掉五險一金以及個人所得稅,到手能拿6000元左右。
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平心而論,這個工資并不算低。央企各方面的福利也不錯,單位包食宿,有自己的食堂、健身房、圖書閱覽室。
然而,工地工作環境差,工資才比本科生高17元,讓剛出象牙塔的他,感到了巨大的落差。
即使父親和弟弟專程到杭州勸說,他還是義無反顧的辭掉了這份在別人眼中不錯的工作。
可惜的是,在辭職之后,事情卻并沒有像他所想象的那般美好,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再也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工作。
想要轉行從事計算機工作的他,發現自己一沒有專業學歷,二沒有項目經驗。即使一個每月1500元的實習,也很難找到。
在辭職后的這1年里,他向家人謊稱自己在工作,實際上卻在網吧,小招待所流浪,無所事事。
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床坏轿磥淼南M?,又生活在辭職的懊悔當中。
在走向絕路之前,他在自己的手機上留下了遺言:
“在武漢玩了一年,什么事都沒做。沒什么遺產留下,借了一屁股債,不會還了。我太幼稚了,大人和我說的都是對的??上颐靼滋?。都是我自己的錯,對不起……”
滿屏的懊悔讓人扼腕嘆息。他的辭職,或許是因為網絡上太多從事IT年薪百萬,創業融資的故事,讓這個年輕人產生了輕而易舉翻身逆襲改變命運的幻想。
然而,歸根結底,問題仿佛又并不完全因為他魯莽地辭掉工作,拿他的學歷來說,真的想要學IT或許也并沒有想象中困難。
即使失業讓人絕望痛苦,但是大多數人,也并沒有選擇走上絕路。其實重新振作,生活并沒有想象得那么艱難,甚至還活得比原來更加精彩。
上文是整篇文章中問題最大的段落。即便是天天和羅正宇聊天的親近人士,也不太可能完整還原出找工作、領工資、意圖轉行這些細節。比如關于工資的部分,一般用人單位不太可能公開每個員工的實際收入,“工地工作環境差,工資才比本科生高17元”缺乏依據。
“在辭職后的這1年里,他向家人謊稱自己在工作,實際上卻在網吧,小招待所流浪,無所事事。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床坏轿磥淼南M?,又生活在辭職的懊悔當中”更是所謂的神還原,不知道作者哪里來的能耐,可以知道一位已逝人物的心理活動,并且銜接得這么好。
“歸根結底,問題仿佛……拿他的學歷來說……即使失業讓人絕望痛苦……其實重新振作……”私貨一個接一個,這究竟是寫自殺者的經歷還是討論失業后人們的活法???
– 03 –
死于家庭?
羅正宇真正的悲劇,有人說,來源于他的家庭,生命中無法承受的愛,以及無人可訴的孤獨和壓力。
他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外出務工,只有爺爺奶奶和他生活在一起。
爺爺奶奶對他很好,退休后,即使有退休金,爺爺仍然還出去辛苦賺錢,就想以后為他結婚買房。
但是,這樣的好,一方面保護了他,另一方面又給了他一股無形的壓力。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他想要出人頭地,但即使遇到了天大的麻煩,因為不愿意拖累關心他的家人,也只會報喜不報憂。
他在日記本中寫道:
你是一粒平凡的種子,和同伴一樣萌芽于田間,春風吹來,遍地綠。你本來可以做一顆普通的小草,但是你不甘于平庸的依附于大地,你愛上了頭頂那片深邃的藍天,于是你努力地把根扎深,把枝葉向藍天伸展……
這樣一個人,注定內心深處是孤獨的。而深切的孤獨,讓他有了壓力也無法排解和訴說。
事實上,世界上的每一個年輕人都可能犯錯,甚至走向人生誤區。
但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來自于家庭或者社會的支持,是能夠讓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至于陷入絕望和痛苦中無法自拔,甚至走向絕路。
作者充當起了人生導師,短短數句就還原了羅正宇生前二十來年的生活,這么寫抽掉了大量真實的生活細節,只保留了支撐作者“家庭和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結論的部分。
此外,作者的結論與前半部分爺爺奶奶對羅正宇好是沖突的,即便父母不在,起碼有人補足了父母的部分關愛。
“生命中無法承受的愛,以及無人可訴的孤獨和壓力”是為了文藝而文藝。
學姿勢的讀者是大學生,應該知道做閱讀理解時,沒有上下文,沒有語境直接下判斷很容易錯。
作者援引了日記中的話不足以推斷“這樣一個人,注定內心深處是孤獨的”。
“而深切的孤獨,讓他有了壓力也無法排解和訴說”也缺乏支撐。
– 04 –
究竟是為什么
說了這么多,羅正宇的死,是令人惋惜的,或許本來有一千種可能,讓他不至于走向絕路。
然而,悲劇的卻是,即使他的死沒有明確具體的仇人,卻又必然的走向了步步皆輸的局面。
他的死,和網貸有關系,和工作上的失意有關系,和大學象牙塔的教育有關系,和缺乏交流的家庭也有關。
但是,又可以說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每一個原因都不致死,每一道人生的坎都是可以邁過去的。
他最大的原因,或許還是來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難的經歷,也就缺乏了抗壓能力。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24 歲的名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絕望痛苦不堪,怎么辦?
這個問題或許正是羅正宇的寫照,但是下面的回答卻非常勵志。
記得其中一個回復是這樣的:
自己金融專業名校畢業,但是遇上了08年經濟危機,所有想去的公司都不招人,家里欠了賭債,所有的親戚都躲得遠遠的。
最后找了一個大專技校都可以做的工作,干了半年夜班得了結石,半年多沒有工資,有時候一天就吃三塊錢的飯,天天想活著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他并沒有選擇去死,過得非常的不容易,但是熬過去了,終于在31歲的時候人生走向了正軌,找了老婆,幫家里還了賭債,全款買了房子。
這個人說,說了這么多關于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想要說一個人應該好好工作學習努力上進最終才能夠修得正果如此之類的勵志故事。
他想說的是,人為啥不應該自殺。他說:人總有一天會死,但臨死之前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如果你過得很慘的話,那就證明,這個社會是欠你的,死之前,必須要把這個帳算清楚,活出個樣子出來。
或許生活操縱你的方式,比你想象得還要多,或許人生實苦,大多數人卻又平凡而脆弱。
但是,選擇向生活投降卻是最平庸軟弱的選擇,在最絕望的時候,給自己一點雞血和盲目樂觀也未嘗不可。生活嘛,其實也是欺軟怕硬的,選擇權其實一直都在你自己手上。
本段落前半部分加黑的部分,讓稍微還記得前文寫了啥的人都感到震驚,不妨單獨提出來感受一下神文和神邏輯:
他的死,和網貸有關系,和工作上的失意有關系,和大學象牙塔的教育有關系,和缺乏交流的家庭也有關。
但是,又可以說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每一個原因都不致死,每一道人生的坎都是可以邁過去的。
他最大的原因,或許還是來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難的經歷,也就缺乏了抗壓能力。
先說和網貸、工作、大學、家庭有關系,又說每個都不致死,每道坎都可以邁過去,那自殺者本人邁過去了嗎?
“或許還是來源于缺乏挫折和苦難的經歷”這句否定了作者之前辛辛苦苦敘述的一切!前文3個小節,死于網貸、死于工作、死于家庭鋪墊的難道不是挫折和苦難嗎?既然不缺乏,那自殺者按照作者的邏輯,應該有不錯的抗壓能力才對。
通讀全文,作者在文末本該是升華點題的部分拋出了錯得離譜的結論。經過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堆砌模棱兩可,似乎有道理,但其實沒有關聯和邏輯的話。
這篇文章在訂閱號里不僅掛著原創標識,還吸引了3萬多的閱讀和600多的贊同,下面一片人被作者帶到溝里去了。
上文只是揭露了推波助瀾者的冰山一角,由于創作門檻降低,國內有大量自媒體輸出的并非是干貨,而是垃圾。
這些文章空有閱讀量,但既沒有客觀地還原事實真相,也沒有給出大學生面對債務時的上岸方法。
但反過來想也很正常,他們又沒有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單純吸睛引流掙錢而已。
作為讀者,一定要有判斷力,那如何判斷呢?舉個例子,在大學上導演技巧課程時,俺的老師,前峨眉電影制片廠廠長李康生說了句話非常有用:
好看的不真實,真實的不好看。
因此,如果你哪天看到一篇讓你讀得很爽的文章,那要小心,其極有可能是作者夾雜私貨,在事實、線索中做了大量潤色。
真實的紀錄型文章,更類似于流水賬,事無巨細地記錄著主人公的日常經歷,這樣的文章以普通讀者視角而言是很難閱讀的,唯有研究者才會視若珍寶。
媒體喧囂下的真實負債大學生
與自媒體不同的是,學姿勢不靠寫爆文掙錢,另外俺們自身就是個非常龐大的校園金融社群,能接觸到真實的負債大學生,并有數十個長期跟蹤的案例。
負債原因
俺們不妨公布一部分。
家庭條件一般,自費參加活動、花錢大手大腳:
炒股趕上暴跌:
被好友蒙騙:
被合伙人拖累:
負債之后的生活
輾轉反側:
去東南亞投身博彩事業掙錢:
籌備自殺:
學姿勢能做什么
與財閥不同,學姿勢也清楚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因此,俺們所作的工作并非直接向負債者提供資金援助,而是提供信息上的支持。
為此,俺們派駐了法律志愿者和校園金融老司機提供解答:
此外,但凡通過學姿勢審查得以加入上岸研究所的人,都是真實負債的大學生,不存在嘲諷和鄙夷的情況。
而學姿勢同時會嚴格監管,避免已負債的大學生二次受騙。
為什么要這么做
作為專業的校園金融觀察機構,與負債大學生保持長期有效互動是學姿勢的職能之一。
學姿勢本身不從幫助負債大學生獲利,但會搜集作為跟進研究的信息。
這些信息用途有兩大方面:
- 供學姿勢自己撰文、寫報告使用;
- 作為非結構化的數據提供給國內外的校園金融研究機構;
無論何種用途,學姿勢都遵循保密義務,不向外界透露負債大學生的真實身份。
如何加入
加入上岸研究所的前置條件是成為學姿勢社群成員,如若不是,請先訂閱姿勢并通過人工驗證。
通過之后填寫以下問卷: